k8凯发官网入口

暑期巨头失速新锐逆势狂飙:教育 AI 应用的增长逻辑变了
栏目:k8凯发集团 发布时间:2025-08-23
 在教育类 AI 产品的竞争中,月活跃用户(MAU)往往是最受关注的指标。但如果把目光只停留在「有多少人来过」,就难以解释它们在周期波动中的差异。真正决定一款产品能否保持长期增长的,是用户是否愿意每天打开、反复使用、长时间停留——这就是用户黏性。对教育这样一个强周期性的赛道而言,黏性往往比规模更能揭示产品的真实竞争力。  非凡产研在最新发布的 2025 年 7 月全球 AI Web 百强榜单中,

  在教育类 AI 产品的竞争中,月活跃用户(MAU)往往是最受关注的指标。但如果把目光只停留在「有多少人来过」,就难以解释它们在周期波动中的差异。真正决定一款产品能否保持长期增长的,是用户是否愿意每天打开、反复使用、长时间停留——这就是用户黏性。对教育这样一个强周期性的赛道而言,黏性往往比规模更能揭示产品的真实竞争力。

  非凡产研在最新发布的 2025 年 7 月全球 AI Web 百强榜单中,提供了一个清晰的例证。部分平台依然保持庞大基数,但在暑期活跃度出现两位数下滑;与此同时,也有产品凭借更高的使用频率和停留时长,在淡季实现了六成以上的增长。榜单背后的信号不容忽视:教育类 AI 的增长逻辑,正在从「流量规模」转向「黏性质量」。

  统计范围:全球 AI WEB 产品/全球 AI WEB 产品且月度活跃用户大于10万

  术语提示:MAU 衡量覆盖面;DAU 反映日常触达;日均使用次数与单次停留时长共同决定「黏性深度」。在强周期赛道(受学期、考试影响显著)中,后两者往往比 MAU 更能解释淡旺季波动。

  今年 7 月的榜单上,教育类头部平台交出了一份并不轻松的答卷。Quizlet、Brainly、CheggMate 均维持在全球教育产品的前列,却无一例外录得两位数下滑:Quizlet 环比下降 18.58%,Brainly 下滑 16.18%,CheggMate 的跌幅更是超过 22%。规模优势此时并没有成为缓冲器,反而凸显了教育产品对学期节奏的高度依赖。

  以 Quizlet 为例。过去几年,这个平台凭借学习卡片和测验覆盖了超过 130 个国家,并在功能层面不断引入 AI。今年 7 月,官方发布《How America Learns》报告,强调半数以上的美国学生已经在使用 AI 学习工具,此前官方曾尝试通过 Q-Chat 的积分连胜机制提升活跃,但并未改变暑期下滑趋势。这说明,在以考试为核心场景的产品中,即便功能不断升级,季节性波动仍然不可避免。

  Brainly 的困境则来自社区模式。它在去年开始陆续引入 AI Tutor 和「Expert-verified」机制,提升答题的即时性和可信度。但问答社区的生命力来自用户的提问,一旦假期到来,提问量减少,互动链条也会同步减弱。7 月环比16.18% 的下滑,恰恰说明效率的提升无法替代需求的缺口。

  相比之下,CheggMate 的问题更具有结构性。这款基于 GPT-4 的学习助手从发布之初就被寄予厚望,目标是通过个性化学习路径和多模态答疑来延长停留时长。然而在北美市场,订阅用户的使用习惯并没有因功能的叠加而立刻发生转变。7 月超过两成的下滑,折射出一个现实:如果 AI 只是k8凯发官网被加在原有产品之上,而未能真正嵌入学习流程,就很难从根本上改变留存曲线。

  小结:头部平台下滑,并非「技术不足」,而是场景绑定与使用节奏决定了淡季表现。教育类工具若仍以「阶段性复习/答疑」为主,规模再大,也会在暑期承压。

  从用户关系的层级看,教育 AI 大致分布在三档:覆盖层(高 MAU)、高频短时层(高 DAU/低时长)、高频长时层(高 DAU/高时长)。7 月榜单的逆势样本,基本集中在第三档。

  Gauth 就处在「高频短时」的典型位置。拍照解题几乎是学生学习中最直接的刚需,每一次遇到难题都可能触发一次使用,因此在 7 月它的月活只下降了 4.33%,远小于同类学科型工具。

  但问题也很明显:解题往往「一题一解」,完成后用户很快离开,停留时长不足。正因为如此,Gauth 在 7 月上线了「分步讲解+AI 答疑」的新功能,并继续扩大真人导师覆盖,试图让用户不只停留在获取答案,而是逐渐进入错题管理与学习路径的链路。这类尝试短期内稳住了用户,但能否把「高频短时」延伸到「高频长时」,仍待观察。

  与此相比,Fluently 的增长更具启发性。作为实时口语教练,它把练习场景直接嵌入 Zoom、Google Meet 等日常沟通工具中。7 月新版本升级了语音反馈,并推出个性化练习包,让用户不仅每天多次进入,还会在单次会话中停留二三十分钟。最终,Fluently 在暑期逆势增长,环比提升 86.38%,成为榜单中增速最快的教育应用。这里的关键不是「功能更炫」,而是场景设计让使用变成了日常习惯。

  SpeakPal 走的是另一条路径。它通过「随时开口」的轻量化机制,加上社交互动的元素,降低了开口练习的门槛。结果就是用户每天的进入频率显著增加,虽然单次时长不如 Fluently,但凭借频率的叠加,7 月环比增长接近 60%。这说明,在碎片化场景下,提高进入次数同样能成为提升黏性的有效策略。

  小结:黏性层级直接决定抗周期能力。 覆盖层产品在低谷期最易下滑;「高频短时」能提供一定缓冲;「高频长时」则可在淡季实现增长。决定层级的并非「有没有 AI」,而是AI 是否进入了高频且可持续的真实场景。

  教育类 AI 产品的早期扩张大多依靠「拉新」。无论是拍照解题,还是翻译、写作,只要满足即时需求,就能在短时间内吸引大批用户。然而这种模式正在失效。原因很直接:大模型的能力快速普及,使得这些功能在不同平台之间几乎没有差异,用户的迁移成本极低。与此同时,获客成本却在不断上升,单靠流量入口已经难以支撑长期增长。

  这种变化在 7 月的榜单中体现得很清楚。规模型平台依然倾向于在既有功能上做加法。Quizlet 通过 Q-Chat 增强陪伴性,Gauth 增设「分步讲解+真人导师」延长学习链路,Brainly 则借助 AI Tutor 提高答案效率。这些尝试都在努力把一次性使用转化为更深的学习关系,但从数据来看,它们仍然受到周期性的明显制约。

  而另一类应用则选择了不同的道路。Fluently 和 SpeakPal 并不是在原有功能上叠加,而是从一开始就把产品设计进「高频+长时」的场景。Fluently 将实时口语反馈嵌入 Zoom、Google Meet 这样的沟通工具中,让学习与日常工作、交流场景自然融合;SpeakPal 通过低门槛的口语练习与社交机制,提高了用户的进入频率。正因如此,在暑期下滑普遍存在的情况下,它们反而实现了环比大幅增长。

  由此可以看出,教育 AI 的竞争焦点正在转移。未来,决定成败的不是「能拉来多少新用户」,而是「能否让用户留下并持续使用」。相应地,衡量标准也会发生变化:下载量和曝光不再是关键,留存率、日均使用频率和用户生命周期价值(LTV)才是更有解释力的指标。真正的竞争力,不在于功能堆叠,而在于能否将 AI 融入学习习惯。

  7 月的数据把「规模与黏性」的差异拉得更清楚:规模说明覆盖,黏性决定穿越。能够把 AI 融入高频、可持续的学习场景,进而提升使用频率与停留时长的产品,更可能在淡季保持韧性、在旺季放大收益。

  第 11 届 WWEC 世界教育者大会即将举办,点击下方图片链接进行报名!

  《 2025 AI 赋能教育行业趋势图谱》纸质版正式上线!点击小程序立即购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去银行存款办成保险,老人称时隔月余亲戚帮查手机银行才知;银行:办理时有“双录”,电子合同也确认签字

  21中17!状元佩奇单场44分平WNBA新秀最高分 但遗憾遭对手压哨绝杀

  逛遍世界机器人大会:27款人形机器人爆场,机械臂大跳刀群舞,仿生人逼线

  国内首例!女子出差时被领导性侵,认定工伤后获赔110万,她说:遭遇侵害不耻辱,沉默才会让施暴者更猖狂

  “超神”十周年限定!微星推出MEG X870E GODLIKE X Edition:限量1000块

  Apple Watch Ultra 3八大升级亮点:卫星直连+血压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