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8凯发官网入口

基于建构主义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
栏目:k8凯发官网资讯 发布时间:2025-08-10
 混合式教学的重点是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课程的整体规划、资源设计和组织教学。目前在混合式教学设计过程中还存在几个误区。首先,教师仅仅将部分教学资源移至线上,而未能根据混合式教学的特点,将教学资源与教学方法融合起来进行系统化设计;其次,作为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主体的教师,未能完成思路转换,没有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变教师教为帮助学生学;再次,混合式教学同传统教学方式一样,同样面临因材施教问题,教师未

  混合式教学的重点是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课程的整体规划、资源设计和组织教学。目前在混合式教学设计过程中还存在几个误区。首先,教师仅仅将部分教学资源移至线上,而未能根据混合式教学的特点,将教学资源与教学方法融合起来进行系统化设计;其次,作为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主体的教师,未能完成思路转换,没有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变教师教为帮助学生学;再次,混合式教学同传统教学方式一样,同样面临因材施教问题,教师未能通过线上资源及线下翻转课堂的独特设计来照顾不同学生各自的学习需要。

  传统教学方式主要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而设计,行为主义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的联结,并在有效程序中对其不断强化,以此来塑造有机体行为的过程[1]。体现在教学中,即教师未能关注学生的认知规律与学习特点,势必会影响学习效果。

  何克抗教授在国内较早提出混合式教学是将传统教学与数字学习和网络学习(E-learning)结合起来,实质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育技术的螺旋式上升[2]。田世生教授进一步分析了Blended Learning与E-learning的关系,并介绍了国内外学者对混合式学习的不同定义方式[3]。随着时代变迁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混合式学习的内涵也在不断变化。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柯蒂斯·邦克教授提出,混合式学习是面对面学习和计算机辅助在线]。在世界范围内,混合式学习无论在高校,还是在中小学,都取得了很大发展。研究表明,早在2004年,国外已有45.9%的高校应用了混合式学习模式[5]。在美国新媒体联盟发布的《地平线年高教版)》中,将混合式学习设计列为2019年驱动高等教育领域技术应用的关键趋势[6]。当前,无论是教育研究者、教学实践者,或者是政府部门及教育机构,基本上已经达成了共识,即混合式教学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形态[7]。

  教育工作者针对混合式教学进行不断探索,提出了很多具体模型。孙众总结了混合课程设计的6个基本原则,融入学习分析技术,提出了数据驱动混合课程的动态设计理念和教学策略,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8]。施铮基于新工科的培养要求,提出了方法论视域下侧重设计思维培养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并以C#课程教学为例,详细介绍了教学流程,取得了较好的实施效果[9]。郭文俊以数字逻辑电路课程为例,针对教学中存在的内容抽象、教法单一、教学目标不明确、学生学习兴趣低等问题,分析了OBE理念反向设计、正向实施的设计思路,提出以进阶项目为驱动的混合式教学方案,确立了“基础理论学习—核心知识提升—综合知识关联分析—仿真软件设计调试”的层次化模型[10]。白冬松以“病理生理学”课程为例,以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为目的开展混合式教学,并对应用效果进行了研究,统计结果表明混合式教学能够有效提升教师的教学深度和学生的学习深度[11]。黄广芳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以线上线下混合式国家级一流课程英语高级写作为例,探讨了信息技术在课前、课中、课后的使用情况及其效果。通过技术赋能,有效实现了以评促教、以评促学、评价为学的目的,提升了学习者的整体接受度与满意度较高[12]。

  建构主义的核心观点有3个:强调学习者是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和处理信息的主动建构者;知识非传授所得;学习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建构知识的动态变化过程[13]。教师的任务更多的是引导和促进学生的认知活动,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并将新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14]。1999年,美国教育技术学领域的第三代领军人物戴维·H·乔纳森提出了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设计模型(CLEs),他突破了以加涅、梅瑞尔为代表的第一代、第二代教学设计[15]。

  乔纳森的CLEs理论模型包括6个要素:问题、案例、信息资源、认知工具、交流与协作、社会境脉支持(境脉,即context,原义为“上下文”,在教育领域,社会境脉被广泛应用于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中,表示个体在社会环境中所处的特定情境和背景),6个要素之间互相关联,形成完整的学习环境[16]。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CLEs模型进行积极互动,进而发展理解、协商意义并达成知识建构。这种教学隐喻中包含着对知识、学习过程、技术应用、主体角色等一系列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的认识和实践的转变[17]。嵌入式软件设计主要介绍基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OpenEuler Embedded操作系统进行嵌入式C程序设计的方法和流程,课程的工程性较强,偏重于剖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问题研究是CLEs模型的起点,也是核心。由问题驱动学习,学习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领域知识、得到能力培养,学科核心概念蕴含在问题中[18]。问题的设计必须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考虑问题,以学生为中心。图1是本课程CLEs模型的问题研究,包括问题境脉、问题表征和问题操作空k8凯发官网间3个层次。

  问题境脉的核心是对问题发生的情境进行描述,具体到本课程,需要完成如下工作。首先,对学生学情进行分析,包括学生的前驱课程和后续课程、不同班级的学习要求、同一班级学生的不同理解层次等。其次,按照布鲁姆认知层次设定本课程的学习目标,除知识传授外,重点是能力培养,包括自学、实践、创新、协作、表达及外语6种能力。第三,基于学习目标设计学习内容,应确保学习内容与学习目标一一对应,同时要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特定需求,进行分级设计。第四,应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环境,例如网络学习平台、线下学习空间、必要的计算机软件工具等。

  问题表征的方式对学习者能否全身心投入学习非常重要,问题需要有吸引力,可表现为问题的现实性和趣味性。现实性是指问题具有和真实世界中的实际问题相似的认知复杂度。

  乔纳森将案例作为CLEs模型的一个重要元素,强调案例对于问题解决的重要性,可以帮助新手从中获得经验[19]。首先,案例与理论授课内容一脉相承,均基于OpenEuler Embedded操作系统技术,案例是对重点理论内容的支撑和强化;其次,案例的设计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弹性,为未来的实际问题解决提供多种观点或近似解释;再次,案例设计需要学生分组自行查阅和学习大量内容,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协作能力、创新能力;最后,案例设计应考虑到不同学生的不同能力水平,进行分级设计。